|
肠外瘘的护理,造口专科、肠外瘘、造口护理、瘘口周围皮肤的护理、造口瘘一、局部护理 1 引流管的护理:先了解瘘口得情况,使用合适的引流管。放置引流管前要检查引流管的质量、口径大小及软硬度,放置位置得合适。在持续负压引流过程中,要根据肠液流出量、黏稠度进行负压的调整。负压过小,达不到吸引的目的,肠液会外漏;过大则容易造成瘘管周围组织被吸入内管,造成肠黏膜损伤、出血等情况。按医嘱行引流管冲洗,冲洗的目的是保持吸引管内湿润,防止分泌物经持续抽吸而干燥、干涸成痂,影响吸引效果。正确记录冲洗液量及肠液量,经常巡视、检查,使管道保持清洁通畅,换管一般在术后3—4天、瘘管已形成的情况下进行第一次更换,以后根据肠流得流出量及黏稠度逐步更换管径较小的吸引管。 2 “堵”的护理:堵瘘时应注意观察 外堵是否成功,外堵物是否合适,是否有肠液外溢;注意瘘口有无不适或疼痛,观察瘘口周围组织有无红肿、感染的现象;有肠液外溢时除调整外堵的方法外,还应采用各种合适的方法保护瘘口周围的皮肤。 3 瘘口周围皮肤的护理 3.1无需放置引流管的肠外瘘病人:如单一瘘口,可选用一件式或两件式透明开口造口袋收集漏出液;多个瘘口且位置临近,如不需要分开记录各瘘口的流出量且相邻距离不超过50MM,可选择一件式透明开口造口袋收集漏出液;距离超多5OMM,选择底盘足够大的一件式透明开口袋,如无足够大底盘的造口袋,可粘贴多个一件式造口袋进行收集;如需分开记录各瘘口的流出液,则要选择多个一件式透明开口袋,并根据漏出液的性状、黏稠度选择大便造口袋或泌尿造口袋。 3.2有引流管且要接负压的瘘口:肠瘘时临床常采用引流管接负压进行抽吸,但引流管口周围仍不可避免地有肠瘘液外渗,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肠瘘液对皮肤的腐蚀。因此,需合并应用造口袋收集流出液。
二、健康教育与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的最终目的是调动病人自身潜在的积极因素,激发其以坚强的意志去战胜疾病。而医护人员的良好炎性和神态是能够调动病人的潜在积极因素,使其精神处于最佳状态,促使疾病早日康复。肠外瘘发生,均较一般疾病的治疗过程长,耗费大,而且患者感觉疼痛,体表皮肤完整性受损,患者承受着疾病疼痛、自卑和经济压力的多重痛苦而出现精神紧张、恐惧、悲观失望、失去信心,有些不愿继续治疗。因此,护士在肠外瘘漏出物收集的心理状况,关心、体贴患者,详细说明治疗的必要性,介绍治疗成功的病例,并将病情的严重程度逐渐向家属渗透,使家属渐渐接受现实,配合护士一起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,帮助患者适应角色,客观地面对现实,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,配合护理。
三、控制感染及维持内稳态平衡 肠瘘初期常有较严重的腹腔感染和水、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,甚至有低血容量性或中毒性休克,而感染已是肠瘘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。护士对患者严密监测意识、生命体征,记录24小时出入量,精确估计体液丢失量,监测水电解质、肾功能和血气变化。遵医嘱使用抗生素和抗休克治疗,及时纠正水、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衡,维护重要脏器功能。
四、营养支持的护理 肠瘘患者由于消化液中丢失大量蛋白质,合并感染,使机体处于高分解状态,建立良好的营养通道甚为重要。肠外营养的应用使胃肠道处于休息状态,同时,从胃肠外给予高糖、高氮、高脂肪等营养物质,可抑制胃肠道液的分泌,直接降低肠瘘的肠液外漏,有利于控制瘘,更利于瘘管的形成。要监测水、电解质、血糖代谢状况,预防代谢并发症,并注意有无腹泻、腹胀、肠痉挛、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。
五、护理记录 记录病人手术日期,出现瘘管的时间、瘘管的位置、类型、漏出液的性质、颜色、量及气味,周围皮肤情况,瘘口周围伤口的大小、深度、基底组织情况、目前采用的处理方法及应用的效果。肠外瘘患者的护理要点为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制定护理计划,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,给予心理支持,调整患者的心态,做好瘘口护理,保持持续有效的引流,保护瘘口周围皮肤,防止感染,适时实施TPN/EN及护理,重视全身营养状况的改善,微护机体内环境稳定,保持机体代谢均衡,防止并发症的发生。
|